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,企业拥有跨国籍跨地域的工作团队已不足为奇。企业多元化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来自不同背景的员工在文化、沟通和教育背景等方面都具有多元性。企业如何克服这些文化障碍,善用多元文化团队合作带来的优势提高企业绩效?\n布兰年\n\n
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仍以雇主占主导地位,特别是在先进经济体,因为经济尚未从金融危机中完全复苏过来,美国和欧盟的失业率更是仍然在9%左右居高不下。企业雇主利用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和求职者求职心切的心理,在招聘谈判中占尽优势,定下各种苛刻的条件,其中之一便是对心仪的候选人设定时间短促的“催告"期限。\n\n
不过,这种在某些程度上的“逼签”手段将对企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。这是INSEAD决策科学教授 Neil Bearden 和 Ilia Tsetlin 以及INSEAD博士研究生Nelson Lau的最新研究结论。\n\n
Bearden 和Tsetlin发现,被迫在很短的期限下签下合约的候选人可能对公司产生抵触情绪,毕竟,他们在未正式上班之前就领教了公司的下马威。企业雇主可能在短期内节省了招聘成本,然而,从长远来看,那些接受“逼签”的职员的表现往往有别于其它职员,不管对工作或是对公司,他们都缺乏归属感。两位教授指出,这些负面效果显而易见,但在招聘谈判中往往被忽视了。\n\n
Bearden在接受INSEAD智库网访问时指出:“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应该放远目光,而不是着眼于是否能成功聘用到某一个人。”他们需要考虑的是,甄选出的人才是否能与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。“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。如果由于没有好的开始,人才即使招到了也留不住,重新招聘只会加大企业的管理成本,得不偿失。”\n\n
尽管提高招聘速度能带来各种好处,比如:有更多的时间甄选其它职位候选人;尽早结束各种不确定性,提高签约率等等,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还需谨记快速招聘的后遗症。这些人对公司会不会有归属感?他们对工作能否尽心尽力?他们和同事之间是否能互帮互助?\n\n
快速招聘有效吗?\n\n
为了证实理论的可靠性,两位教授设置了一个测试游戏,参与游戏的是102名INSEAD MBA学员。他们分别扮演招聘者和求职者两种角色。招聘者在提出录用意向时有两种选择,一是对求职者定下紧急“催告"期限,一是给求职者充分的时间考虑。游戏规则:假定这位求职者有50%的机会得到另一份条件更好的工作,求职者无论是接受带有“催告"期限的要约还是没有“催告"期限的要约,招聘者和求职者都可获得一笔80欧元的现金回报;如果求职者拒绝接受设有“催告"期限的要约,招聘者和求职者都不会获得现金回报,而如果求职者最终真的获得了第二份工作并签约,那么只有求职者可得到200欧元的现金回报。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签下合约,求职者都有权对招聘者的满意度作出表态,他们要么奖励招聘者40欧元,要么从其80欧元现金中扣掉40欧元作为惩罚。求职者之前所得到的回报不会因最后的表态而改变。\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