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月,微博上最火的话题之一就是某求职类真人秀栏目中,主持人张绍刚与求职女刘俐俐的舌剑。刘俐俐的最终落败掀起网络上反感权威与同情弱者的热议。走出这些情绪,我们可以看到更多。\n\n
\n怒从何来\n
\n人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关系时,常会依赖“自我图式”(self-schemas)的心理模板。这是关于“我们自己是怎样的”一个勾勒。在此基础上,人们依靠将他人与自我图式相联系,从而进行社会比较,以便感知和评价他人与自己,这就是“自我参照效应”(self- reference effect)。\n
\n张绍刚除了是知名主持人外,另一个身份还是中国传媒大学的老师。不难发现,在他的“自我图式”中,“知识”和“口才”是两个重要内容。刘俐俐大大咧咧的出现,恰恰攻击到了张绍刚建立在这种自我图式上的自尊。一个“英雄双行体”让他无从评论,挑战了他的“知识”;而语言上的伶俐回应更挑战了他的“口才”。当自尊被威胁时,针锋相对的打压行为自然发生,刚好主持人手中的权力让他可以引导舆论,于是刘俐俐便被无情出局了。\n
\n奇怪吗?张绍刚成名已久,刘俐俐寂寂无名,这种比较似乎有点无厘头。但遗憾的是,社会比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,这种比较可以延伸到另一个层面。我们常常看到职场的领导和前辈斥责下属和后辈太张扬。实际上,是他们将新人与“当年的自己”在比较—“我当年可不像你这么懂得察言观色。”“你小子太有野心!”“我都是夹着尾巴熬出来的”????\n\n
\n为何“卖弄”\n
\n刘俐俐的举止也让“倒刘者”颇感不适。他们质疑的是她是否在“卖弄”?\n
\n实际上,刘俐俐的举动实际上是为了维护自尊。年轻人刚进入社会时处于弱势,急需获得认同。这驱使他们去构建一种独特的“自我图式”—实际上更像是一种防御机制。例如,一个人在社会的评价指标中比较弱小,他/ 她就会在“自我图式”中替换掉社会的评价指标,取而代之自己的专长,或者干脆是一些比较生僻的东西。如此一来,在社会比较中就不再处于弱势地位,可以维持自尊。就刘俐俐来说,她求职时的条件以社会的指标来评价确实不够突出,例如,她坦承是为了混文凭获得的自考学历,再如,她的工作经验也比较有限。因此她用 “英雄双行体”来标志自己、时不时展示英文水准,也可以理解,因为这样可以让她获得较好的自我图式。而张绍刚对“英雄双行体”和“夹杂英文”的质疑,正好攻击了刘俐俐建立在这种自我图式上的自尊。\n
\n不少人将刘俐俐的表现视为“卖弄”,并将此与80 后、90 后的特征相联系,这是走入了一个误区。人在自尊受损时都会有一种应激反应,会产生激烈的回应,这与文化或时代都没有关系。不管我们把自己想象得多么理性,都逃不过以自我为中心构建自我图式、通过社会对比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规律。而一旦这种规律存在,我们的客观,就仍然是建立在主观上的客观。\n\n
\n管理者:当好“主持人”\n
\n张绍刚和刘俐俐的冲突,其实是两种角色自尊的碰撞,是双方底线的交织。在企业中,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也常常发生此类冲突。这种关系中,应不应该允许刘俐俐张扬个性和“卖弄”是一个关键。或者说,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应该设置怎样的行为准则?“谁应该让出那条底线?” 的行为准则代表的正是一种组织文化。有意思的是,一些企业家朋友不约而同地站在了张绍刚一边。原因很简单,这小女孩“太不懂规矩了”。言下之意,他们绝对不会招聘类似的员工。相反,网友们却同情刘俐俐,大多人主张人格平等,反对权威对于人性的压制。那些“挺张”的企业家朋友,大多把“和谐”等同于“效率” 了。他们往往认为,一个容易达成共识的组织是最有效率的组织。但就“刘张”的冲突来看,求职者只有在主持人的自我图式上样样处于弱势,面试现场才能和谐,这显然是不可能的。即使是面对著名主持人,面试者也有可能在自我图式的某些方面胜过他。如果节目需要在海选时以张绍刚为标准进行筛选,结果就好比武大郎开店,只选比自己差的。转换到企业里,如果管理者都是这种“毙个性”的做法,和谐倒是和谐了,还能有什么竞争力?个性是创新的基础,即使会在组织内产生冲突,但这些冲突比和谐更能创造效率。某种程度上说,管理者就是那个“主持人”,时时刻刻应该记住,节目的主角不是自己,自己应该是一个“引导者”,要做的无非是让人释放个性,并将这些个性转为组织的竞争力。由此,管理者应该展现的不是自己对自尊的维护,而是风度和宽容。风度,不在于人家以你的预想模式与你交流时的平和,而在于尊重人家在遵循“不产生负外部性”原则下的自由。宽容,不是用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去评判别人,而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。组织文化折射的是社会文化。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各类价值标准冲突的结果,是冲突后形成的稳态,表现为一种“共识”。而如今,我们社会的“共识”是,当刘俐俐与张绍刚的自尊碰撞,底线交战时,前者应该被驱逐,后者的底线因此得以固守。\n
\n这种“共识”为各类角色的行为设置了一条条“基线(baseline)”并被文化反复认可和强化。由此,组织容不下个性,驱逐个性的行为变得理所当然,文化也由此演化进“死胡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