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企业财政紧缩的情况下,培训是否会被“打入冷宫”?如果培训必不可少,那么“严冬”之下企业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放大培训的效用呢?\n
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,企业忙着扩展市场,员工担心培训耽误工作时间、影响业绩,而不愿参加或不认真对待培训。而经济危机到来后,业务稀少,员工有时间做培训提升素质了,但企业又没钱了,因为大家都在压缩各种经费,目前部分企业除了在处理裁员赔偿上花钱外,其他与人力资源相关的费用一概严加控制。所以,员工培训工作陷入矛盾之中。\n
一批世界500强的企业,象GE、佳能则将对人才的培养作为了一种战略投资,而不是成本。在经济危机下,要想做好培训,必须为培训正名,重新定位培训在企业中的价值:到底是把培训作为一种投资,还是看作一项成本?不同的理念得到的管理结果肯定是不相同的。成本是一次性的,而资本则能给你带来投资效益。如果你把人当作资本,培训自然就是一项基础性、长效性的人力资源投资。因此,对于定位于百年老店的企业来说,要拿投资的眼光看待人才培养,即便是经济形势不好,需要压缩成本,也不能把培训经费整个砍掉。比如我最近与国内一家内衣制造企业接触时,了解到它们今年的培训预算不降反增,而且增加了很多,整个培训预算达到400多万元,增幅70%。后来一问才知道这是因为公司的董事长开窍了,认为培训很重要,在目前形式下多投入是为了将来经济转暖时能有更快速的发展。